当前位置:首页 >> 红路精神 >> 红路家训

赵兴东:承红色基因 树清正家风

作者:    来源:    添加日期:2018-12-29

每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后代。那么,到底留给孩子什么好呢?财富、房产……而绥芬河红色特工赵兴东之子赵庆寿老人在有生之年给赵家后代留下的是几本家庭回忆录。所谓“树高千尺不忘根”他要赵家子孙后代们铭记家族的历史,不忘家族的根,继承革命先辈的赤胆忠奉献精神。在赵庆寿眼中这一本本家庭回忆录传递的优良家风,就是留给子孙后代丰厚的财产。

精忠报国树志向

在绥芬河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旧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时代。风华正茂的18岁青年赵兴东(赵庆寿的父亲)立志报效祖国,毅然选择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并成为一名隐蔽战线上的国际红色特工。然而,1944,由于日伪特务出卖,赵兴东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酷刑折磨。面对敌人的一次次淫威,赵兴东没有屈服。几个月后,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挚爱的土地上。那是1944624日,年仅26岁的赵兴东牺牲在铁岭河监狱

赵兴东牺牲时,他的5个孩子中最大的10岁,赵庆寿只有7岁。赵庆寿在回忆中感慨,父亲留给他的印象总是很忙,父子甚至难得见面。虽然家人对父亲抛家舍业干革命不理解,但父亲英勇为国捐躯的行为和爱国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兄妹,使他们树立了忠诚于党、一心报国的志向。1953年,16岁的赵庆寿走上工作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积极认真地对待。在绥阳林业局八里坪生计所(商店)卖粮时,当时商店里大多都是女同志,粮食运来后,赵庆寿就和另一名男同志负责卸车。一汽车粮食有四吨重,两个人要将这些粮食全部运到屋里,辛苦可想而知。卖粮时他还要用20斤的盘秤,一秤一秤地称,这也是最累最脏的活。别人不愿意干,赵庆寿却埋头苦干,毫无怨言。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学习模范、工作标兵,19岁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绥阳镇机关团总支书记。后来,又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公安战线工作,圆了当人民警察的梦想。

在赵家后代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党员多。赵兴东五个子女先后有四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发展成几十人的赵氏大家族里,共产党员达18人。赵兴东的二儿子赵庆禄的八个子女,有七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党员之家。儿孙们以先辈做榜样,在各自岗位上踏实奉献,成人成才,分获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省级劳动模范标兵等各种荣誉。二是穿军装的多。赵家三代有8人先后参军入伍,有5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奖励,这不能不说是赵家先辈的引领作用。

妻贤子孝善为本

父亲赵兴东和祖父赵九龙过早的离世,使赵庆寿的祖母赵许氏和母亲张秀云两代弱女子承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们也以少有坚强韧劲和包容,来面对生活的磨难。在赵氏大家族里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气。赵庆寿说,父亲牺牲后,因为我们兄妹小,不能干活,祖母料理家务,只好依靠母亲起早贪黑的打草绳子、到苗圃栽小树、给人家洗衣服打工、辛勤劳做挣钱维持一家人的艰难生活。吃的是定量配给的高粱米、大碴子(磨碎的玉米粒儿)。但无论生活多难,他没有见过母亲留下一滴泪。她永远不慌不忙地干着活,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至少从他记事起,母亲就是朴素平和地对待生活。一家人日子虽然艰难,但也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虽然当家里条件不好,祖母和母亲却支持儿女读书学文化。赵庆寿和大哥都念了小学文化,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文化基础。母亲不仅待人和善,而且乐于助人,邻里之间谁有了难事,只要她能帮都会尽力帮。解放后在绥阳居中有个媳妇丈夫因为当过“伪把头”(伪满洲国时劳工头)土改时被批斗,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母亲就常拿些自家的粮食帮助,为了怕别人发现,就在豆包、馒头上面盖些东西送去“行善虽无人见,存良自有天知”,母亲在生活极其贫寒的岁月里也不忘“积德行善”,这份质朴的善像一粒种子,播撒在赵庆寿兄妹的心里,悄悄地萌芽生长。赵庆寿说,母亲就这样,用自己的言行激励孩子要做好人行好事知感恩,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予赵家儿女一份平凡的善。

正是因为这份平凡的善,让赵家人收获了亲人、朋友、同事的尊重和信任。亲人朋友有难处,他们鼎力相助;工作上兢兢业业,与人为善,家庭中乐于分担;这种植根于内心的善良,也培养出了赵氏家族人“不惹事、不闹事、会办事”,宽容大度、以和为贵的秉性,赵庆寿一生为人平和,又不失原则。他和妻子李淑云恩爱和睦,两人一辈子没红过脸。赵庆寿的妻子和两个儿媳妇也关系融洽,婆媳之间从没闹过矛盾。赵庆寿还是个宽容慈爱的父亲,对待孩子从不打骂。勤俭、德善、孝慈的好家风荫益子孙,使赵家子孙后代妻贤子孝,家庭和睦,成为令人羡慕和敬仰的和谐大家庭

清正家风润后代

“不占小便宜,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虽不是什么至理名言,却是赵庆寿朴素的教子良方,也让赵庆寿的二儿子赵华受用一生。赵华记得,小时候有一个弹棉花的浙江商人想通过给父亲送礼达到目的,父亲跟他讲明政策后拒绝了他。但他不甘心,站在外面往院子里扔进来几袋虾仁。那个年代,这可是稀罕东西,赵华看到后偷偷捡了一包,想尝尝鲜。这事被父亲知道后,语重心长地批评了赵华,让他至今铭记在心。从此,他谨记父亲“不占人便宜”的教诲。在赵家良好的家风影响下,担任领导工作的赵庆寿大儿子赵伟和二儿子赵华都严格要求自己,远离不良风俗,不沾不义。而赵家五代几十口人中,无一人违法乱纪,遵纪守法,清正为人的好家风扑面而来。

如今,81岁的赵庆寿精神矍铄,思维敏锐,亲切退休后,他主要精力用在为家族整理回忆录翻开三本厚厚的家庭回忆录,里面记载着赵氏家族的历史,也每个家族成员的成长轨迹,更是一部家族成员清清白白的档案。因为撰写家庭回忆录,庆寿的晚年过得充实而幸福。与有的老人想给孩子留钱、留房相比,他退休后便决定留家族几本回忆录,让儿孙们寻根问祖,继承先辈遗志。现在,他已开始着手整理第四部。他说,整理前三部家庭回忆录,正好过去了十年,赵氏家族在这十年间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儿孙们的成长,让他骄傲和欣慰。赵庆寿自豪地将儿孙们的各种获奖证书展示给记者。记者看到,这里面有已从事领导岗位的儿子赵华连续几年荣获的部队团级优秀主官证书,还有孙女赵琦睿和孙子赵昕磊入伍后获的个人三等功奖章,优秀个人及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证书。果然,优良的家风让赵家代代出人才。如果说世间有什么不朽,家风应该算上。优良的家风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笔不朽的财富。愿赵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