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路精神 >> 红路研究

莫斯科东方大学(上)

作者:    来源:    添加日期:2018-12-26

红色之路上的苏联一端曾经有一所重要的学校,为我党培养了许多干部人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所学校就是莫斯科东方大学。这所学校是怎么成立的?有哪些著名人物在此就读过?让我们掀开它的历史面纱,一起来了解一下。  

1920年7月26日,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马林作为荷属印度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共产国际应该为那些来自远东的人创造条件,以便使他们正确理解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苏维埃俄国应该为东方革命者接受理论教育创造条件,以便使远东成为共产国际的生气勃勃的成员。马林的提议得到了与会者们的响应。

1920年9月1日,共产国际在巴库召开东方民族大会,当时有37个国家和民族的代表参加。大会决定在莫斯科创办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目的是为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的革命事业培养干部,从而促进东方国家的革命运动。

1921年2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决议组织东方训练班,直属于人民委员会,为苏俄东部地区培养急需的领导干部与管理人才,同时也为东方各国培养革命干部。不久,俄共(布)中央又决定将训练班改名。1921年4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苏维埃工作者,在莫斯科按“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章程建立一所直属教育人民委员部的东方劳动者大学。

1921年10月21日,莫斯科东方大学正式开学。斯大林亲任名誉校长,第一任校长就是苏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副人民委员格里戈里·布罗伊多。学校座落于莫斯科马拉甫洛夫大街,是一座呈方块形的四层大楼建筑,其内分为国际部(A字部)和国内部(B字部),国际部设有中国班、波斯班、朝鲜班、日本班、内蒙班和外蒙班等,国内部设哈萨克班、乌兹别克班和格鲁吉亚班等。国际部各班教室设在第一、二、三层,第四层设有东方研究室、东方图书馆、东方问题出版部、东方大学研究班等。

该校成立的第一年便招收了622名学生,分别来自44个民族,也有来自芬兰和法国的少数西方学生,其中来自中国的青年共36人。此后,每年招收三四百人,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中国班与印度班。

首期中国班的学生,大多数是青年团员,少数是共产党员。主要是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所选送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做好选送留苏学生的工作,于1920年8月专门成立了外国语学社,学生毕业后送往苏俄。至1921年春,在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的帮助下,该社向苏俄选派出了20多名青年团员,其中有刘少奇、罗觉(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曹靖华、汪寿华、吴保警、彭述之、卜士奇、吴芳、胡上廉、陈启沃、廖化平、蒋光慈、任岳、任作民、周昭秋、谢文锦、华林、韦素园、傅大庆、梁柏台等。为了顺利到达莫斯科,他们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有的化装成理发匠,有的化装成裁缝等掩护奔赴莫斯科,成为中国班最早的学员。罗亦农任中国班班长,还建立了中共旅莫支部。

当时,第三国际东方部提供在校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费用,每生每月还补助零用钱15卢布。然而,由于当时苏联内战才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尽管中国班的学生在物质上享受全苏联的最高待遇,也只是每天黑面包一块和土豆几个。但是,大家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精神饱满,白天上课,夜晚站岗,星期日做工,生活很充实,学习更是刻苦努力。

1922年冬天,陈独秀率中共代表团赴苏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陈独秀到东方大学看望了中国班的学员,对东方大学的教学和中国学员的学习都很满意。当时由于在巴黎勤工俭学的中共旅欧支部学生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困难,陈独秀向第三国际和苏联政府提出,要求将旅欧的共产党人分批转移到东方大学学习。这—要求很快获得同意。于是从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旅欧支部的成员前后分三批陆续来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中有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李富春、蔡畅等。同时,从国内也选送来叶挺、关向应等人到东方大学学习。进入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班学员已达100多人。


0